网站地图 会员服务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猕猴桃网!Chinese kiwi fruit net

猕猴桃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资讯消费扶贫内容页 消费扶贫内容页 | content

从一株茶到21万亩园!陕西日报半个版点赞“陕茶一号”

中国猕猴桃网 2024/8/3 15:19:38 来源:猕猴桃网 阅读:1


在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龙泉村,有一株被挡墙围起来的茶树。在夏日的阳光下,这株茶树闪着绿油油的光,拇指粗细的枝干看起来水分很足。这便是“陕茶1号”的母树。

7月22日,站在这株母树下,“陕茶1号”育种人王衍成介绍:“我们1993年发现这株老茶树。通过从这株茶树上剪枝扦插育苗,如今,我们已在汉滨区孕育出21万亩茶园。”

 培育一个新品种 

1993年3月12日,是王衍成忘不掉的日子。彼时,身为安康县农业局(现安康市汉滨区农业农村局)茶果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的他,在遴选茶树新品种优良单株的道路上已经奔波了一年。这一天,他被老家龙泉村祖屋外的一株老茶树“拽”住了视线。这株树龄超过80岁的茶树,饱满的越冬芽已露出新绿,叶片隆起,油亮且有光泽。


“这意味着,这株茶树同时具备优良茶树单株选育的3个标准,即茶树叶片隆起、叶片油亮有光泽、叶芽生长得更深更壮。”凭借多年的科研经验,王衍成判断。

让茶树无性繁殖,可以将老茶树身上最优秀的基因“克隆”,而这项技术当时在陕西还是一个空白。王衍成决定用家门口的老茶树作为选育试验母本进行无性繁殖。

在延续千年用茶树籽繁殖茶树的山城安康,鲜有人能接受他的观点。于是,王衍成只好在自家土地上试验。1994年8月,他向亲戚要了十几平方米野草齐肩的荒地,开始试验。


开荒、平地、起垄、扦插……在大家的不解和观望中,他从母树上剪枝扦插育苗,独自完成了育苗试验。

1995年10月

出圃74株茶苗,移栽成活72株,成功实现了从单株到品系的跨越。

1998年

出圃1500多株茶苗。

2000年

王衍成建起一块约0.4亩地的茶园。

2003年

茶园第一次喜迎丰收。

凭借上市早、口感好的优势,这一新品茶叶一上市,便受到欢迎,每公斤单价比原有品种足足高出60余元。

之后的10余年,王衍成一直在为申报茶树新品种做准备。按照品种命名要求,他将选育的品种命名为“陕茶1号”。

2014年,“陕茶1号”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延长一条产业链 

如何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这个问题不仅摆在王衍成面前,更摆在当地政府面前。

2006年,王衍成成立安康市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在汉滨区流转土地,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育种基地。之后,汉滨区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富硒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汉滨区富硒茶产业创新行动计划》等系列支持政策,为富硒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当时我就看准了‘陕茶1号’并带领村民种植,现在看来,这是正确的选择。目前,全村已经发展茶叶3万余亩。”7月6日,瀛湖镇河东村党支部书记徐恒海指着一簇簇碧绿的茶垄说。

陕西安康山川秀美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雷虹说:“2015年,企业从渔业转型到茶产业,一开始就选择了‘陕茶1号’,种植没几年就见了效益,还给周边500余名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


“现在,我们桂花村共有六小两大茶叶加工厂,从3月到现在已收购鲜叶10万斤,户均年收入超过9000元。”瀛湖镇桂花村党支部书记刘荣林自豪地说。

汉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龙介绍,截至目前,汉滨区已建成“陕茶1号”种质资源圃和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年繁育种苗5000万株以上。此外,“陕茶1号”还在河南、湖北、重庆等6省市作示范推广,为更多茶农送去了致富“金钥匙”。

 打响一个茶品牌 

“这是我们的‘陕茶1号’,口味甘醇、色泽清亮……”4月20日,在双龙镇举办的“陕茶1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汉滨区本地网红达人在直播时向网友推介“陕茶1号”。

在茶树品种发源地双龙镇召开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只是汉滨区多方位、多角度、多元素推介“陕茶1号”的一个案例。


今年6月,安康市供销合作社在陕西供销展区以“安康富硒茶,常饮常安康”为主题,组织30家企业搭建了300平方米的安康富硒茶特装展馆,开展富硒绿茶、红茶、绞股蓝茶、新式茶饮展示展销,与全国各地名茶一起“同台竞技”。

目前,安康富硒茶城建成运营,已有19家茶企入驻经营。在品牌宣传方面,“陕茶1号”品牌先后在北京、兰州、武汉、成都、西安等地举办宣传推介等活动。


相关信息

    信息正在更新中...

我要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36986人参与, 点击查看>>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 换一张 * 请正确输入图片中的字符,不区分大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