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脚下,西安市周至县,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从城边奔腾而过。
襟山带河、建县两千余年,这座县城自古就有“金周至”的美誉。且不论县志记载,单是从当地老一辈的言语里,便能感受到过往富裕生活给群众带来的满满自豪。
但不可否认的是,“金周至”也曾一度“掉队”:交通相对滞后、产业路径不清,让当地“金”帽变“穷”帽,成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从广大群众的急难愁盼处着眼,修通老乡出行致富的道路,拓宽支柱产业发展的进路,筹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路……近年来,绿水青山间,周至县不断激活绿色动能,带动群众稳步增收。
有生态、有产业、有文化、有生活……如今,绿水青山已然成为这个秦岭山区小县的现实“生产力”。去年,周至县GDP同比增长7.9%,增速在陕西排名前10;获评陕西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县”“2024年中国最美县域”等荣誉称号。
除了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老乡们更有发言权。他们说:“金周至,正在被找回!”
44.6公里的新路 96个村的新生活
马召镇辛口村,新修的周塬路蜿蜒向前。清晨,山里薄雾才刚刚消散,第一波游客已顺着新路进村游玩。
咖啡厅、餐厅、民宿……点缀在村里的新产业,不仅是村民眼里的新景致,也成了致富的新渠道。
“游客多了,村里支个摊儿,樱桃、杏子、野菜就地能卖,早上出摊儿,中午收摊儿,早早就能卖完。”一名村民说。
咖啡店里,几多欢笑;店外,57岁的辛口村党支部书记曾素敏根本闲不下来,一边招呼着前来参观学习的基层干部,一边还要给忙不过来的服务员搭把手。
“没想到我们村也能这么受欢迎、这么热闹。”尽管忙碌,曾素敏却乐在其中:“以前我们村700多户,一多半都是贫困户,大家纷纷外出打工,村里一整天见不到几个人;如今村里模样变了,就像刚出锅的包子,一切都热气腾腾的!”
变化起始于一场探索。
周至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西安市的主要水源地,境内黑河水库年均向西安市区供水3.45亿立方米,占全市供水量56%。此外,当地秦岭生态保护区总面积占全市的40.34%。
一面是碰不得的生态保护“红线”,另一面是广大群众迫切希望发展振兴的心声。反复研判后,沿着讲政治、守底线、重保护、促发展的路径,当地决定打造田园经济综合体。
作为“纽带”,新建44.6公里的周塬路将当地5个镇27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串”在一起。沿着这条新路,一系列特色产业实现了“串联成线”。
周至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根据沿线乡镇、村庄特点,县里先后打造了以文化特色为主体的楼观片区、以村落康养为主体的马召片区等田园经济综合体“一纽带五片区”,不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保护生态不等于不要发展,这不是对立的,而是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找到合适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经常沿着周塬路调研的周至县委书记闻其伟说:“就像建这条路一样,我们对待生态要始终小心翼翼,对待发展也要始终勇于探索,落脚点就是要用这条路把村里人都嵌入到生态产业发展的大路上来。”
家门口的变化,置身其中的村民感触最深。
见到64岁的马召镇虎峪村村民杨金龙时,他满眼笑意。“就是因为修好了路,看到我们村有好环境、有大发展,人家才同意嫁给我儿子。”杨金龙说,女方家早前来村里看了好几回,但这门亲事总是定不下,“人家嫌从村里到屋里,满脚都是泥”。
路平坦了,孩子结了婚,生活也顺了。杨金龙家种的杏也能卖上价了。“喜事临门,喜事临门!”杨金龙乐呵呵地说。
一条观光路,早已成为产业路,更逐渐成为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