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新西兰成功培育出猕猴桃商品果苗,经过50多年的发展逐步引领世界其他国家竞相发展,使猕猴桃成为20世纪人类驯化最成功的4种果树之一。
2016年新西兰猕猴桃出口达16亿新元,占当年新西兰园艺产品出口额(80亿新元)的20%,预计到2020年,猕猴桃出口可达18亿新元。
我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猕猴桃资源广泛分布于南方山岭之间,但并不等于说猕猴桃栽培品种都适宜在此区域栽植,需要避免盲目引种问题。
商业栽培的猕猴桃具有其特殊性,对土壤、水肥管理、授粉、树体管理、采收与贮运等主要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考虑产业链发展理念,孤立的种植、任性的早采、不加以分级的混卖、简易的贮藏条件都会给猕猴桃果实品质打折,甚至会导致广大消费者形成对国产果品的成见。
在消费者购买后,果实是否耐贮藏、果实食用的方便性、果肉颜色、香气、口感风味、果汁多少、种子大小及过敏物质等内在品质是直接反映果实最后是否被消费者认可的“砝码”。
我国能种植猕猴桃的地域比较辽阔,不同品种有其适宜的种植区域,主要原因是各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决定了该品种的表现能力。一般来说,本地选育的品种最适宜当地及周边自然条件类似地区来发展,长距离引种就需要谨慎,特别是红肉类型的猕猴桃引种,必须根据当地的小气候、土壤类型、管理水平、交通运输条件等综合考虑,做好品种推广前的中试工作,降低今后产业发展的风险。
很多果园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能栽树的地方都栽上树苗,往往忽视了果园配套设施的留用地,如合理的道路系统、堆置有机肥场所、水肥一体化控制室或工具室等。设施的便利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机械化操作),相应的技术措施能及时落实到位等,这些都间接地影响到果实最终的品质,所以科学规划果园很有意义。
改良土壤是关键土壤是猕猴桃栽植的载体。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是我国目前大多数猕猴桃园存在的问题,丰产稳产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 2%以上,从建园开始就要认识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会影响到土壤理化性能和肥力效果,好的土壤性能才能为猕猴桃树体生长提供及时、够量的营养物质。
土壤有机质增加后,猕猴桃根系活力增加,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和向果实中转移的能力加强,也可促进根系生长,使根系在深层土壤中的分布增加,延缓衰老。
优良土壤还应有大量微生物和蚯蚓来促进肥料的利用效果,所以对土壤实施的农事操作(如浇水、打药、深耕、施肥等)都应考虑多方面因素,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土壤达到一个自然动态平衡状态,便于今后的有机栽培,提高果品质量。
合理负载就是根据果园品种、树龄大小、树势强弱等实际情况,实现猕猴桃连年优质丰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科学修剪就是通过抹芽、疏枝、摘心、剪枝等合理的操作,使猕猴桃树形成良好的骨架,枝条合理分布,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便于田间作业,降低生产成本;调整地下部与地上部平衡生长与结果的关系,调节营养生产、分配,尽可能地发挥猕猴桃的生产能力,实现优质、丰产、稳产,延长结果年限。
猕猴桃为雌雄异株果树,且开花期较短,如授粉不充分或授粉不及时,会直接影响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降低商品性。因此猕猴桃的授粉工作要从建园规划时就考虑,即使是花期相同的雌性品种和授粉雄株,发生较大的区域变化时,因气候、土壤等环境的变化而引起花期的“漂移”,或者小气候变化影响授粉昆虫(蜜蜂)的活动性,从而使授粉质量受到影响,最终会影响到果实的品质。
不同的授粉方式也会影响到果实品质。如果花后坐果过多,必须进行人工疏花疏果,根据品种、树势、树龄确定合理的负载量。一般结果母枝选留1~2个/m2,留果量15~20个/枝;每亩留枝量控制在1100个左右(芽量20000个左右)。盛果期园定果40~50个/m2,单果重控制在90~140g。
提升果实品质的重要措施
适期采收是保证猕猴桃优良品质的前提之一。猕猴桃品种不同其成熟期不一,即使是同一品种也因地区、气候、土壤、树龄不同成熟期有所差异。适期采收就是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发育周期、各项生理指标来确定果实的采收时间。果实的外观品质在采收前受到很多因子影响,必须得到重视。基于物联网的猕猴桃监控系统,设计硬件信息采集节点,设计上位机的监控界面和下位机的运行程序,实现对猕猴桃生长的自动监控。
针对不同类型品种,果实采收标准不同。常见品种如红肉品种红阳,成熟期在盛花期后145~160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要求在7.5%以上,干物质含量15%~16%;绿肉品种徐香则在盛花期后170~180d成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5%~7.0%,干物质含量16%;黄肉品种金桃等果实发育期为盛花后150~165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0%~7.5%,干物质含量17%以上。
前面已谈到涉及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很多因素,只有种出“好果”,才能在后期的产业链中充分展现该品种的特性,卖出“好果”和消费者的“口碑”才是创建品牌的首要条件。
土壤是猕猴桃树体生长发育以及水肥供应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南方种植区还是北方种植区,土壤改良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但绝大多数种植者缺乏长远持续的改土计划和理念。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和果园的管理方法、果农对土壤的重视程度等密切相关,多数果园土壤有机质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只注意化肥的大量施加而忽略了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投入、枝条还田、果园生草、果园免耕、菌肥施用、树行覆盖、化肥控量、平衡营养、实施喷灌等措施都是改土的基本方法。
不科学地施用化肥,如过量施用氮肥,使氮元素在许多果园土壤中存在严重超标,带来土壤C/N下降,造成土壤板结、酸碱失衡、肥力下降,成为土壤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也是树体因营养失衡引发的一系列病理性、生理性疾病的根源。无论从消费者食品安全角度还是从现有生产种植现实考虑,全面推进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提高农业园艺管理水平,增强果树抗性,推进生物、物理防控力度,实施生态绿色种植,多管齐下,多力齐发,才是猕猴桃生产种植及植保工作的出路,才是猕猴桃质量安全的源头保证。
猕猴桃管理涉及多种因素,往往因地域、气候、人文及社区消费习惯等变化,对果实品质的要求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越来越严格。而消费者的“口碑”需要有连续的效应才能对品牌创建有利,国内很多品种在推广开始阶段表现不错,但后期因为扩大发展,带来管理上的滞后,品质下降,从而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保持品质的稳定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作,各地发展不宜多品种,一般应选择最适宜种植的1~2个品种,重点放在对该品种的基础性数据积累,如利用正在推进的“物联网+5G”技术采集田间种植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建立该品种的详细管控技术措施,达到充分体现该品种应有品质的效果,并一直保持这种品质,更有利于打造地方品牌,促进产业发展。机械化和信息化管理是今后产业发展趋势,精准的技术措施会促进产业化升级。
(三)自觉执行产业标准更重要大部分猕猴桃园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同一品种的果实大小、硬度、糖度等到采收时都有较大差异,导致口感不稳定,这些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体验。
在生产体系方面,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不同品种的地方种植标准、采收与贮藏标准等标准体系,为生产优质猕猴桃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建立标准示范园,推广新技术应用,初步实现标准化种植、同质化生产、品牌化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在监管体系方面,以农业、市场监管、猕猴桃营销公司为主体,实现综合监管与联合执法,对投入品、产品质量、包装标志、认证认可等相关领域进行检测,要求结果必须符合地方标准要求,提高地方产品的知名度和创建品牌。
加大培养人才体系建设,与国内相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猕猴桃技术培训体系,加强猕猴桃科普宣传,让懂技术的人员来管理猕猴桃的建园、土壤改良与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科学贮运以及品牌推广等多个环节,也是实现我国猕猴桃总体质量提高的必需,让国人接受自产的猕猴桃也是对猕猴桃品质的认可。
只有种植者能自觉地按照标准进行适时管理,猕猴桃品质提升的整体攻坚战才能取得成效。
纵观我国猕猴桃果品市场,从1978年开始商业种植,市场上几乎没有商品果,野生猕猴桃充斥路边摊贩。到20世纪80年代末,栽培的猕猴桃鲜果仍为一种“奢侈品”,价格达到60元/kg。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猕猴桃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产量提升快,国产猕猴桃一度出现了似乎“过剩”的局面,价格跌至2元/kg,或者更低。伴随着膨大剂(CPPU)等果实生长调节剂的滥用,造成猕猴桃品质(特别是贮藏品质)的降低,更加影响了消费者对国产猕猴桃的信心。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猕猴桃面积和产量都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出口量仅数千吨,不到总产量的1%;相比较而言,新西兰、意大利、智利等其他猕猴桃主产国,果实出口量都超过50%。
当然,我们目前有较大的内需市场,出口不完全是品质问题,但我们要有危机感,一旦国外品牌的猕猴桃果实长期占有国内较大份额,我们的猕猴桃品质不提高的话,就会逐步被国外公司垄断猕猴桃市场。
虽然不强调出口,但只有国产猕猴桃有了较好的口碑,才能站稳国内市场,并不断开拓国外市场,让更多、更好的国产猕猴桃走出国门才是我们猕猴桃事业真正的成功。
制订建园标准和栽培技术体系为满足高品质猕猴桃生产的需要,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和不同品种,在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订更翔实的地方标准,如苗木标准、土壤及施肥标准、水肥一体化建设标准、树体管理标准等。
标准可以来自企业或合作社,甚至地方政府也可以制订行业标准,科普的目的是需要让种植者领会这些标准只是一个“门槛”,高品质的产业化发展必须以此作为基础,那么产业的发展就有希望。新西兰做到了这一点,对生产有机果、绿色果的园地土壤要求非常严格。
以产业化思路来管理
从果园管理、采收、运输、分级、包装、贮藏到营销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每个合作社需要建好自己的产品基地、配套的包装物生产线、自动机械选果车间、贮存保鲜气调冷库以及生产、运输的专用机械设备。
争取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规范与引导,而新西兰政府做到了这一点。新西兰政府在统一营销局成立之初,就有相关法规规定,果农不可擅自向国际销售新西兰奇异果。
奇异果生产必须严格执行佳沛(Zespri)奇异果有限公司制定的关于技术、质量标准、级别标准、包装物设计、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规定和标准,并接受其监督。
科研帮助产业增长近年来,猕猴桃产业飞速发展,离不开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与产业的结盟。在品种更新和新技术应用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结合扶贫政策和品种繁殖权转让等形式,推广了金艳、金桃、东红、金圆、金梅和雄株磨山4号等,促进了自2006年之后我国猕猴桃面积和产量的迅猛增长。同时,也帮助很多地方制订了相应猕猴桃品种的种植、采收、植保、贮运等环节的标准,并进行技术培训,促进了广大果农和从业者对猕猴桃的认知,从而达到自觉执行产业相关标准,提高了果园商品果率,正说明了科普在果实品质提升中的作用。
需要坚持创新,用科技帮助产业增长这方面我们需要多学习Zespri公司的理念,设立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每年都要投入数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用以培育新品种、调研健康价值和探索新方法,从而帮助种植者生产高品质、可持续生长的新型水果。
规范化的供应体系与渠道建设在供应体系方面,新西兰的做法是Zespri公司与几乎所有果农签署了供应协议,以统一的生产标准和规范的管理体系监督果农,保证产品品质,稳定供应资源。这样能够将产品更集中,更便于管理,对果农有更严格的质量管控,掌握更大的价格话语权,进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在渠道建设方面,Zespri公司采取派遣区域经理在全球各地寻找代理商的模式,并为每一级经销商建立标准、给出建议。在仓储时合理地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以保证奇异果在历经各个渠道到达最终消费者时,还能够保持良好的口感和性状。
Zespri公司选择超级市场和高档水果店作为其主要销售终端,因果实品质过硬而选择了高端定位,同时也为了抵挡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
科普的目的是需要让国内种植者充分了解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配套,才不会在实际管理中出现“短板”,果品只有获得好的市场回报,各个环节才能获得相应的利益分配。
(四)品牌助推猕猴桃产业持续发展猕猴桃为近100年来新开发的果树新品种,在我国利用丰富的猕猴桃属植物资源开发新类型品种,打造新品牌,是今后我国猕猴桃产业的优势之一。
近些年,国内也开始意识到此类问题,主产区政府支持原产地保护、地方品牌宣传推介,如四川成都的蒲江县,把猕猴桃做成了当地的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以产业化思路来管理
从果园管理、采收、运输、分级、包装、贮藏到营销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每个合作社需要建好自己的产品基地、配套的包装物生产线、自动机械选果车间、贮存保鲜气调冷库以及生产、运输的专用机械设备。
争取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规范与引导,而新西兰政府做到了这一点。新西兰政府在统一营销局成立之初,就有相关法规规定,果农不可擅自向国际销售新西兰奇异果。
奇异果生产必须严格执行佳沛(Zespri)奇异果有限公司制定的关于技术、质量标准、级别标准、包装物设计、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规定和标准,并接受其监督。
科研帮助产业增长近年来,猕猴桃产业飞速发展,离不开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与产业的结盟。在品种更新和新技术应用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结合扶贫政策和品种繁殖权转让等形式,推广了金艳、金桃、东红、金圆、金梅和雄株磨山4号等,促进了自2006年之后我国猕猴桃面积和产量的迅猛增长。同时,也帮助很多地方制订了相应猕猴桃品种的种植、采收、植保、贮运等环节的标准,并进行技术培训,促进了广大果农和从业者对猕猴桃的认知,从而达到自觉执行产业相关标准,提高了果园商品果率,正说明了科普在果实品质提升中的作用。
需要坚持创新,用科技帮助产业增长这方面我们需要多学习Zespri公司的理念,设立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每年都要投入数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用以培育新品种、调研健康价值和探索新方法,从而帮助种植者生产高品质、可持续生长的新型水果。
规范化的供应体系与渠道建设在供应体系方面,新西兰的做法是Zespri公司与几乎所有果农签署了供应协议,以统一的生产标准和规范的管理体系监督果农,保证产品品质,稳定供应资源。这样能够将产品更集中,更便于管理,对果农有更严格的质量管控,掌握更大的价格话语权,进而获得更大的利润。
在渠道建设方面,Zespri公司采取派遣区域经理在全球各地寻找代理商的模式,并为每一级经销商建立标准、给出建议。在仓储时合理地控制温度、湿度等条件,以保证奇异果在历经各个渠道到达最终消费者时,还能够保持良好的口感和性状。
Zespri公司选择超级市场和高档水果店作为其主要销售终端,因果实品质过硬而选择了高端定位,同时也为了抵挡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
科普的目的是需要让国内种植者充分了解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配套,才不会在实际管理中出现“短板”,果品只有获得好的市场回报,各个环节才能获得相应的利益分配。
但品牌创建的核心问题是果实品质,没有质量长期稳定、口感一致、外观美丽的果品,再如何努力都是徒劳。所以品牌建设是产业的需要,也是今后猕猴桃同行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