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乡村依靠加工业可以延伸产业链。加工业强不强,事关产业链长不长。乡村产业的发展,有的通过“一纵”,贯通产加销,创造新供给;有的通过“一横”,融合农文旅,创造新需求;有的通过“一网”,对接科工贸,开辟新渠道,这些都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纽带的。
第二:乡村依靠加工业可以构建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关键是农产品加工业,牵引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联农带农紧的农业全产业链。这其中,农产品加工就好比人体承上接下的“腰”部,腰杆子硬了,乡村产业体系就强了。
第三:农民依靠加工可以多环节增收就业。过去,农民卖“原字号”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关键是农产品加工存在短板。通过补齐加工短板,就可以坐地生财,依靠加工延伸多环节增收。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每增加0.1个比值,加工业产值将会增加1万多亿元,安排7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据测算,消费者每支出10元钱购买农产品,种养环节只挣1元,加工环节挣3元,流通餐饮等环节挣6元,不搞加工,大头都被拿走了。
第四:农民依靠加工可以跨界多领域增收。农产品加工业把田间地头打造成“原料车间”,把加工流水线打造成“观光工厂”,把体验店打造成“现场制作”,农民就可以从农业单项种养环节向更多领域增收拓展,就从原料供应者向土地流转者、分红者、股东、雇员等多重身份转变。目前参与加工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其他农民一般高30%以上,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五:农业依靠加工就可以引入现代理念。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农业强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经济体积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农民参与数多、居民受益面广,发展潜力十分巨大。农业通过加工引入现代理念。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工业化标准理念和服务业人本理念导入农业,除了引导农户“为加工而种、为加工而养”外,还可以促进农业技术装备和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实现要素顺畅流动、产业优势互补、市场有效对接。第六,农业通过加工可以引入现代要素。农产品加工业门类广、链条长,可以引导加工产能向主产区、优势区和物流节点下沉,促进生产与加工、产地与销区、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让产加销、农文旅在县域内无缝对接、顺畅衔接,做大做强县域内需战略支点。
乡土产品如何才能出圈?众所周知,吃才是人类这个动物的必需品;在这个内卷厉害的时代里跨界才有出路;卷才能倒逼创新,才有变数和机会来重构格局。总结:以不变应万变,但万变不脱离本质。土特产变成土特慢,有点土,有点特,有点慢。学过商品构思学的都知道,商品本身功能色彩本身不会有表现力,只有当它已经被组织好,它的强度合乎艺术家的感情时,它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比如手机就是多种功能融合跨界的结果,高铁也越来越像飞机上的设施,都是跨界,包括酱香拿铁、双柚汁、百香果汁、生椰拿铁咖啡,都是混搭化。对于更多乡村而言,我们不需要有太复杂的思考,纯粹一点,胆大一点,出圈本质上可能就是一种创新。比如一个拥有二十多万亩的红薯产区,把烤薯机布局到全国各地的小吃店面去,或许就能取得1+1=11的效果。包括很多酱坊,也要努力放下身段,给面条企业或者一些预制菜大厂,做“伴侣”,相互成就价值、放大效应。最近相继服务的几个地方小类茶叶,如果按传统的品牌化战略去落地,恐怕也很难在茶叶这块“红海”中站稳脚跟。但用“美酒加咖啡”的出圈思维,一切都有可能。只有跳出渠道价格的妖魔圈,才能进入管道价值的金刚圈。乡村不需要画饼,乡村需要生态种养及加工利润的"确定性",而这些确定性只存在于"双螺旋”的生态思维里,只存在于三生科学下(避免历史周期律),只存在于安全有序的管道供给侧和与其闭环的分享定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