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猕猴桃是中国本土的水果,奇异果则来自遥远的新西兰,身价也天差地别。虽然这两种东西长得不能说是相似,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但在行家的眼里,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成为问题。近期,有31年经验的猕猴桃研究专家,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教授,在“格致论道讲坛”上斩钉截铁地说“奇异果就是猕猴桃”。
中国的猕猴桃,怎么就变成了外国的奇异果了呢?难不成这两种东西就好比菠萝和凤梨,或者是大樱桃和车厘子,同一个妈生的,只是叫法不同?你别说,还真有那么点像。
一袋种子的漂洋过海
正如南美洲亚马逊丛林的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大洋彼岸的一场飓风一样,历史,有时候就是充满了偶然,猕猴桃的漂洋过海也是如此。
猕猴桃在中国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分布范围很广,在古书中叫做“苌楚”,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将其作为一种药物进行记录。
但在国内,猕猴桃迟迟没有被“驯化”:虽然唐朝以来偶有零星种植,但大规模人工培植一直没有成功。无他,只因其太过娇贵——未全熟时有一点点酸涩,全熟后又不太易被保存。
到了1904年,新西兰某女子学校的校长弗雷泽来到了长江上游的贸易重镇宜昌,在街头小贩处第一次品尝到了这种酸酸甜甜的水果,“宫心大悦”,想在自己的家乡复刻出这种味道,于是下意识收集各种猕猴桃的种子,并带回新西兰,交给育种专家精心培育。
常言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离开了茅台镇,就再也无法酿造出正宗茅台酒,那么猕猴桃何以能在新西兰扎下根呢?
最大原因在于新西兰的气候特征跟中国猕猴桃优质产地(秦岭淮河一带)非常接近。例如,新西兰猕猴桃的最大产地丰盛湾,还覆盖着黄棕色的火山灰,土壤异常肥沃,酸碱适中。
二战时候,新西兰深度融入全球战争中。全国当时人口160万,有10万军士在海外作战。更有美军、英军驻扎在新西兰,都尝到了猕猴桃,战后,那些回到家乡的美国大兵,在和别人谈到海外见闻的时候,也提到了在新西兰有一种绿瓤水果,甘甜清爽。 1947年,新西兰独立,为了尽快将新西兰的猕猴桃推向世界上更多的地方,新西兰的果农们成立了果农联合会,并游走于美国、欧洲和亚洲的日本进行推销和宣传。当时,这种水果被叫做“中国醋栗(Chinese gooseberry)”,也有叫“鹅莓”的。 到了1959年,新西兰为了逃避英国对“以莓(berry)命名的水果”加征的高额关税,新西兰奇异果改名为“kiwifruit”,并沿用至今。而“kiwi”得名新西兰特有的一种鸟——几维鸟。而且,几维鸟恰好有着棕黄色绒毛,和猕猴桃的外形颇有些相似。
就这样,新西兰国鸟的名字(kiwi)被安到了猕猴桃身上,中国的猕猴桃摇身一变,成为了新西兰的奇异果(kiwifruit)。 到1970年,新西兰猕猴桃出口比重占全国产量的六成;到1978年,出口比例已经增长到全国产量的八成。猕猴桃产业也为新西兰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新西兰培育出来的品种还被逐渐引种到澳大利亚、美国、丹麦、荷兰、南非、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1980年,新西兰种植猕猴桃已达12300公顷,年产量2万吨,独占世界市场。 说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起源于中国的猕猴桃,在经历了一场漂洋过海后,变成了新西兰的奇异果,唯一变化的,是身价!